央广网

【香港名人访谈录】香港特区时任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少一点矛盾,多一点包容

2017-06-20 16:57: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从1997到2017,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这个被历史称颂的智慧,香港用它解开了百年难题。

  与此同时,今年适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创办的《每周听香港》节目开播十周年。为了纪念节目播出十周年,回顾节目播出以来的精彩瞬间,我们决定出版《香港名人访谈录》一书,收录采访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的精彩报道,并以此向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献礼。

  如今,香港与内地共命运,同出发,沿着“一国两制”的航道驶向新的航程。央广网特别摘编《香港名人访谈录》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手记 杜炜

香港特区时任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左)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记者杜炜专访

  对于曾钰成先生,香港市民并不陌生。作为香港特区成立以来第二位立法会主席,同时又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立法会主席,他一直是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生活中,他喜欢足球、舞蹈;工作时,严肃、严谨,刚正不阿。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采访他的时候,他很认真准备了我的采访申请。2012年,当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每次采访他,他总是有备而来,侃侃而谈。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政治人物。眼下,他即将卸任立法会议员、立法会主席职务,未来他将投身于自己的智库,希望那个时候我能再次与他对话,也许有更多的故事。

  记者:非常感谢曾钰成委员接受中央台华夏之声的专访,其实我知道您在香港是立法会的主席,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您觉得这两份工作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曾钰成:相同的是工作内容都跟香港和我们国家的一些公共政策有关。作为政协委员,主要是在每年“两会”期间,去了解国家的新发展,也对国家各方面的政策发表我们的意见,提出建议。香港在制度上有很多跟内地不同的地方,但是大家也看到,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现在香港跟内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香港很多的公共政策,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对香港公共政策的研究,也需要经常关心、注意我们国家的最新动态。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很多要考虑、探讨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当然,政协跟香港立法会的议员或者立法会主席的角色,也有很大的不同。政协委员主要是参与我们国家大事的讨论,香港立法会的议员包括立法会的主席,就是在“一国两制”之下,履行我们香港立法机关成员的职责了。

  记者:您曾经多次疾呼,让内地和香港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您觉得目前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交往,达到您预期的那种期望了吗?

  曾钰成:香港回归十多年以来,香港跟内地的交往肯定比过去密切得多,但是有不平衡的情况。在回归前,民间尤其是工商界,已经有非常密切的接触。这也得益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香港企业到内地来投资、办工厂等等。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跟内地有关部门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行政当局和民间的交流还是很多的,但是在立法机关方面的交流,现在我们还在探索应该怎样进行。作为立法会的主席,我看到现在香港立法会每天要讨论的有关香港公共政策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不牵涉到内地的问题,所以要是立法会的议员对内地的情况不了解,尤其是对我们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没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的话,那我们立法会处理事务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大障碍。所以我认为,在立法机关方面,香港的立法会也应该跟内地政府和民间建立比较经常的沟通,组织交流访问等活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加强的。

  记者: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之后,特区政府给灾区拨款进行灾后重建,当时很多香港立法会的议员到四川去考察,让大家了解到灾区真的需要这笔款项,了解到这笔钱确实用到了实处。

  曾钰成:2008年立法会议员到四川访问过,正如您说的,效果是好的。2009年在灾后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也去过,主要是看灾后重建的一些进展,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类的活动对双方都有好处,因为立法会的议员访问的时候,也有机会跟四川省的领导座谈,也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意见、建议,我看四川政府方面的反应也是很好的。

  记者:灾后一周年的时候我也去了,香港援建的川港康复中心、省道303线等很多项目确实给灾区带来了变化,香港立法会的很多议员看了也是非常欣慰。

  曾钰成:我们很多议员到了康复中心都感动到流泪,大家的心情很久很久都不能平复。

  记者:有很多香港的志愿者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刚才说到两地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包括您说的两地经济上的往来,还有政治上的往来。过去一段时间,比如说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还有CEPA等等一系列条款的签署,也让内地跟香港之间的交流更深更广,那您觉得未来两地交流和交往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去拓宽呢?

  曾钰成:首先是香港和珠三角的关系,回归前很多香港人认为我们的界限就是在深圳河,深圳河以北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港英政府也是这样,我到过一些官员的办公区,他们挂了一个香港的地图,深圳河以北就是空白的,回归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今天,我相信特区政府也好,很多香港人也好,都知道香港今后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内地的发展。我们经济上的融合已经非常密切,只能向前不能倒退。之前香港人不关心我们国家的经济规划,“十一五”的时候,大家开始听了,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心,“十二五”规划当中香港到底发挥什么作用,珠三角的发展纲要中香港的位置是怎么样的,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这些问题。所以,首先在经济融合方面,我相信未来应该再进一步加强合作。除了经济方面,社会发展也很重要。现在很多香港人有子女在内地,也有一些住在深圳的,每天来香港上课。现在很多香港的老人家,希望到内地去居住,他们也需要回香港,这些问题是大家觉得越来越迫切的问题了。还有福利的问题,香港居民在香港领的福利,到珠三角能不能也享受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迫切。过去,关心香港跟内地合作的可能主要是工商界,我觉得未来的融合应该是全方位的,不限于工商界了。

  记者:现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且领域越来越广。很多人开始担心,内地可能会削弱香港以前固有的地位,也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之前广深港高铁遇到的一些阻碍。你怎么看待香港位置的变化?

  曾钰成:过去一段时期,香港受惠于内地不太开放,所以当时香港的角色就是中国跟外国的一个桥梁吧,因为国家不太开放,资金也好,人才也好,都是通过香港进入内地。我们国家也是通过香港来掌握世界各个地方的一些信息。现在国家开放了,我们作为一个中间人的地位,是不是削弱了?再加上上海、广州这些城市赶上来了,香港是不是被比下去了?香港在国家发展当中的地位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期了。不是被削弱,而是在改变。过去香港在引进资金、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在“走出去”战略实践的过程当中,香港也成为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一个桥梁,所以香港角色在变。关键是我们香港人,特区政府也好,香港的社会大众也好,不要固步自封,不要老是看着过去的模式。国家现在发展了,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应该感到高兴,然后就是思考怎样扮演我们新的角色。其实,我觉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不在于国家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开放,香港的角色就削弱,而是我们怎样改变角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记者:您刚才也说到现在很多香港人越来越关注内地的发展,包括以前可能不会关注全国“两会”,到后来慢慢关注,比如说“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当时也是第一次把香港和澳门发展纳入到国家的战略统筹当中。今年,我看到很多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很关注“十二五”,希望能够把香港及早地、系统地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您怎么来看大家的这个举动呢?

  曾钰成:我相信现在大家都明白,香港未来的发展跟国家的规划关系非常密切。您刚才提到高铁,要是我们只看香港,你可能看不到它的价值,但是你一看国家的发展规划,你看到未来几年全国要建成高铁的网络,十多个大城市,都将由高铁连接起来了,香港要是不想被边缘化的话,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要是我们看不到内地的发展,香港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就很难找到方向。我们也注意到,中央对香港非常关怀,你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重申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以外,还提到了香港的优势产业,这是去年施政报告才提出来。现在特区政府也是在大力推动,总结金融风暴以后各方面的意见,要发展一些优势产业来拉动经济发展。中央也注意到了,并且放到了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支持香港的优势产业,我觉得非常好。

  记者:而且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还有港珠澳大桥,都细化到政府的工作报告里头了,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那今年的全国“两会”,您作为香港政协委员最关心的是哪方面的问题呢?

  曾钰成:最关心的还是中央对香港的政策,这方面我们也最熟悉,但是另外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在“两会”期间学习文件、参与讨论,多了解国家最新的一些情况。我的手提电脑里面有过去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我都拿来对比一下,会注意到有什么新的提法。例如,今年总理第一次提到政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更幸福的生活,这个我觉得很重要。今年的报告也是第一次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改革开放里面,过去也提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但是今年是第一次把这些很鲜明地放在改革开放里面,而且总理指出,我们的改革一定要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其他改革也不能成功,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记者:您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政协委员了。您觉得香港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的声音,是不是能够得到国家的重视,或者说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曾钰成:我相信是这样,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港澳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很明显的,香港市民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比过去更重视。在回归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政协是什么,当时政府也不愿意让香港在政协里面扮演什么角色,但是回归后慢慢改变了,很多在香港各个方面都有参与公共事务的人物,把他们在香港服务的一些经验、想法,都带到政协会议、人大会议上了。特区政府对人大、政协比过去重视多了,现在行政长官每年在发布施政报告的时候、在“两会”之前都会会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香港比较重要的一些咨询机构担任职务,他们也经常收到香港市民的求助、建议等等,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也变高了。

  记者:那您每年都会带着香港市民的关心到北京来参加全国“两会”。今年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曾钰成:还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就是我们日常当中收到很多求助的个案,都是有关香港居民在内地生活、经商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两会”期间拜访不同的部门,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

  记者:其实在看您个人的简历的时候会发现,您以前是做老师,现在又是立法会主席,这种角色的转换会不会让你有一些不适应,或者您是怎样完成角色的转换呢?

  曾钰成:适应的问题不算太大。其实立法会的议员中来自教育界的也不少,反正你在学校工作也好,担任当地的议员也好,主要做的都是人的工作,都是要跟人沟通。如今在学校当老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也需要多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还需要有沟通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当然,在学校当老师有当老师的开心和满足感,我现在当议员一边当一边学习,当立法会主席也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希望能把工作做好。

  记者:您给您的工作打多少分呢?因为我知道这段时间您也确实遇到了很多压力。

  曾钰成:不太好打分,打分应该让其他人来打。我经常跟人家说两句话,当了一年多立法会主席之后,我发现工作比我开始想象的还要忙,因为很多行政的工作、接待的工作要做,但是远远没有想象那么难。我们立法会有一个非常专业、效率很高的秘书处,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我处理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时,他们向我提出很多专业意见。可以说这一年多以来,尽管碰到了不少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问题是我觉得没办法解决的。我不是孤军作战,秘书处对我的支援是非常专业、非常有力的。

  记者:您希望到您卸任的时候,在香港立法会的议员给您什么样的评价呢?

  曾钰成:我最关心的倒不是其他人的评价,因为老实说,过去十多年的从政生涯,我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肯定有些人叫好,另外一些人就骂。那是没办法的,也是我最希望能改变的。我认为在香港,不同的党派应该没有根本的矛盾,大家都拥护“一国两制”的国策,大家都希望香港维持长期的繁荣稳定。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你问我完成任期以后最希望见到的,就是这方面能有一点改进,希望大家尽量求同存异,尽量凝聚共识,齐心推动香港的发展。少一点矛盾,少一点争论,我希望是这样。

  记者:多一点共融。

  曾钰成:包容,希望我们能做到这一点。

编辑: 李江雪
关键词: 香港;曾钰成

香港特区时任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少一点矛盾,多一点包容

对于曾钰成先生,香港市民并不陌生。作为香港特区成立以来第二位立法会主席,同时又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立法会主席,他一直是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