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香港名人访谈录】粤剧名伶新剑郎:我们现在做的是播种的工作

2017-06-22 12:06: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从1997到2017,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这个被历史称颂的智慧,香港用它解开了百年难题。

  与此同时,今年适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创办的《每周听香港》节目开播十周年。为了纪念节目播出十周年,回顾节目播出以来的精彩瞬间,我们决定出版《香港名人访谈录》一书,收录采访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的精彩报道,并以此向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献礼。

  如今,香港与内地共命运,同出发,沿着“一国两制”的航道驶向新的航程。央广网特别摘编《香港名人访谈录》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手记 王臻      

  新剑郎先生热情迎上前来和我们打招呼,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随和、儒雅、健谈。日前,香港著名粤剧演员、编剧、导演、八和会馆理事会副主席新剑郎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新剑郎原名巫雨田,六十年代入行粤剧表演,师承梨园老前辈吴公侠。1980年他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九十年代回港发展。除了演出外,新剑郎也积极参与大量的粤剧推广和幕后制作工作,并创作了多部优秀剧本。

  说实在的,这是我头一回采访粤剧领域的艺术大咖,特别期待,想知道这位粤剧名家对粤剧有着怎样的情感,在他看来香港粤剧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隐忧,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的他对粤剧的“薪火传承”又寄予着怎样的厚望??我们的采访从一场正在彩排的粤剧大戏开始。

新剑郎剧照

  新剑郎:这个戏一开始有很多打斗场面,营造这样的氛围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理解大戏一开场那种宏大的场面气氛。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看过粤剧,不知道里面的意思,这样做会更加引起他们的兴趣。

  记者:今年整个香港的剧院里大概有多少场演出?

  新剑郎:整个香港有很多的,一年到头我们剧院和神功戏,你们叫春班、秋班,我想大概有超过七百场左右。包括唱的、清唱的,一定多过一千场。

  记者:那油麻地呢?

  新剑郎:我们八和会馆演一百场。

  记者:一年?

  新剑郎:一个季度。

  记者:上座率情况怎么样?

  新剑郎: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左右。

  记者:上座率还是蛮高的。

  新剑郎:是可以的。因为是新演员,不是有名的演员,只是普通的演员。

  记者:您怎么看现在这还算是比较繁荣的现状?

  新剑郎:比七八十年代好。

  记者:粤剧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史了,一路走来,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新剑郎:变化好大。先不说太久远的,大概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就有西洋的粤戏带进我们广东戏。我们广东戏是蛮活的,可能是靠近沿海地区,一些当年流行的歌曲,我们也用来唱。我们本来是板腔体、曲牌体、说唱体,后来又引进了很多很多不同类型的唱法,由舞台官话演变到讲普通的广东话,我们叫白话;舞台上有了布景,以前没有的,以前是一桌两椅就没有别的了,现在亭台楼阁什么都有。

  记者:变化还是蛮大的。大家觉得这些变化怎么样?

  新剑郎:不错的,给观众一个新的看法,我想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应该跟着步伐走。

  记者:您觉得现在有什么制约着粤剧的发展吗?

  新剑郎:粤剧是一个传统的表演艺术,归结到底,我们保留着传统才能谈创新,没有这个根基,没有这个传统,我们谈不上创新。

  记者:基本功是必须的。

  新剑郎:这是必须的,作为一个演员没有功底是不行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自己的剧作情况吗?

  新剑郎:我写过超过二十个剧本了。大概是几年的时间,不到十年的时间。

  记者:今天晚上的演出剧目是《雪雁重归雁未归》。

  新剑郎:这是旧的剧本,是空中楼阁的故事。一个将军,因为打了败仗,牺牲了,他的夫人改嫁给了敌方的太子,因为她怀有身孕,要保住腹中的孩子。十八年后,孩子长大,误会自己的母亲背叛了父亲,于是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来他的仆人说出真相,他了解后,回过头来攻打敌国。

  记者:为父报仇。

  新剑郎:是这样。

  记者:说到剧本,现在写剧本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新剑郎:少了,老一辈退出,新一辈跟不上。

  记者:写得好的人,特别特别少。

  新剑郎:特别少,因为写一个剧本能够拿到的钱不多,花的时间比较多,我写剧本也是人情难却才动笔。平时太忙,我自己是演员,演出蛮多的。

  记者:您现在一个月大概演多少出戏?

  新剑郎:很难说,有时候一个月十多场或二十场。我一年大概是一百多场左右。

  记者:一百多场平均下来不少。

  新剑郎:不少。我最高纪录大概是两百场,那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

  记者:很忙。

  新剑郎:很忙,要拍戏,又要演出,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顾及,比如做一些推广的活动,去学校讲座、工作等等。

  记者:有学生教吗?

  新剑郎:我没有学生,每一个后辈请教我,我都乐意教他。

  记者:您十几岁就开始学粤剧了,那时候也很辛苦吧?

  新剑郎:苦啊,最辛苦是十八九岁左右的时候,你要上位了,在香港什么都是自己来置办,我们穿的衣服、化妆品,每一样东西都需要用钱买。当时没名,一步一步地上去很辛苦,你要生活,要买戏服,当时还要跟老师学习。

  记者:当时跟老师学要付钱?

  新剑郎:当然了。

  记者:那时候多少钱?

  新剑郎:不多,我的老师很好,他们收我的钱比较少。

  记者:当时有没有考虑过放弃?

  新剑郎:没有,从来没有。最主要是自己喜欢,坚持。

  记者:还是很有自信心的。

  新剑郎:大部分人说粤剧历史上有两个高潮,除了上世纪,还有2009年粤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

  记者:2009年的时候粤剧申遗成功。这几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也做了蛮多剧场的演出,投放的剧院也不少。特区政府给予资助,每年有八千万左右,您觉得够不够?怎么利用这个钱比较合适?

  新剑郎:打从我进了粤剧这个行当,我看到在香港的粤剧团都以商业化的方式经营,可以相传,观众也保持一定人数。政府投放剧院当然是最好的了,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个钱去做一些我们想做的好戏出来。够吗?还是不够的,不过也不错了。

  记者:西九龙要建成西九龙文化中心,到时候有好多文化演出都是在那儿。您觉得粤剧要怎样利用好这个平台?

  新剑郎:我想新人演员应当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在这几年尽量地充实自己,希望到时候他们能踏上比较高级的舞台,我对我们这一批培养的演员抱有很大希望。

  记者:让他们接班。

  新剑郎:对。

  记者:像您这样的老一辈的粤剧艺术家,想为粤剧的传承发展做些什么呢?

  新剑郎:现在培养观众是重要的,我做了很多,我想大概也有二十年了。我不断地做推广工作,到学校去做工作坊,到社区去做讲座,希望有多一些的观众。这是一个供求问题,供求定律,有需求就要有供应。我不愁没演员接班,只要有观众接班,你就可以在舞台上得到你的衣食住行。我也做了很多培训工作,在戏院我担任艺术总监,我和他们一起排戏,告诉他们怎么演、怎么唱。

  记者:一方面是培养观众,一方面是培养新人。

  新剑郎:观众是非常重要的,培训了好演员,没观众也是没有用的。

  记者:我也发现现在香港有一些民间的小孩子学的粤剧班。

  新剑郎:这个蛮好的,如果十个孩子,有一个将来真的在这个行业里出头,其余九个有兴趣去看戏也行呀。

  记者:有没有统计过香港现在大概有多少儿童粤剧团班?

  新剑郎:蛮多的,我想差不多有十个团体吧。

  记者:欣慰吗?

  新剑郎:嗯,蛮好的。

  记者:有人说将来香港会成为戏曲中心,您怎么看?

  新剑郎:戏曲中心我不敢说,不过粤剧中心,我想是可以的。

  记者:现在香港、广东,澳门三地都有粤剧。未来三地怎样共同发展好粤剧?

  新剑郎:我想香港可以做主导,香港粤剧,灵活一点。

  记者:三地来说,还是香港观众比较多。

  记者: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演出时,什么最让您感到快乐?

  新剑郎:演一出戏,要是自己觉得角色是合适的,演完了以后那个满足感很难几句话就说出来的。

  记者:下面都是鼓掌的?

  新剑郎:嗯。在舞台上最好之处就是你立刻可以看到观众的反应,这个是最享受的。

  记者:下面全部坐满人?

  新剑郎:我不管坐满人还是不满,我享受我的演出,你享受看我的演出,演员最爱的就是这个地方。

  记者:您现在还在不停地创作吗?

  新剑郎:嗯,我们香港就是这样子。

  记者:所以说香港的粤剧和广东的粤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儿。

  新剑郎:比较活。每一个演员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唱腔,这个是比较好的。

  记者:跟教育有关系。

  新剑郎:我想可能是从小训练的课程不同。

  记者:是你们老师的训练吗?

  新剑郎:嗯,老一辈的演员,比如在广州的罗家宝先生,他有自己的风格,后一辈就全部有那个唱腔的设计,每个人都一样。所以你看一个戏,今天看、明天看、后天看是一模一样的。也有好的地方,比较齐,跟香港是不一样的。

  记者:您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香港这种?

  新剑郎:对,我喜欢有自己的风格,我们一唱出来,这是某某,一唱出来,这是某某。你不会问这是谁啊,这是谁啊。

  记者:您是从十多岁开始从事这行,有几十年了,您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曲?

  新剑郎:《白兔会》。

  记者:可以现场给我们唱几句吗?

  新剑郎:好。(现场演唱粤剧《白兔会》选段)

  记者:太棒了。(鼓掌)

  新剑郎:谢谢。

  记者:唱粤剧,什么样的发声方式最好?

  新剑郎:我常说的,你唱得最舒服的发声方式,就是人家听得最舒服的。

  记者:您平常还坚持练功吗?

  新剑郎:有的,不练还能演吗?

  记者:您觉得粤剧今后发展最大的难题在哪里?

  新剑郎:受外来的冲击太大了,现在免费的娱乐太多了,电视机一开都几十个台,坐在家里不出门了。去剧场,你要买票,你要搭乘交通工具,所以剧院演戏一定要有吸引观众的地方,戏一定是好的、吸引人的,演员也要有吸引力,他们才会买票进剧场。

  记者:最后想请问您一个问题,怎么看待自己从事的粤剧这一行?

  新剑郎:我对粤剧艺术的态度是我入行一生一世,我们现在在做的可以说是播种的工作。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够喜欢传统文化,我们后一辈的演员也会继续从事这一工作。

编辑: 范斯腾
关键词: 粤剧;新剑郎;香港

粤剧名伶新剑郎:我们现在做的是播种的工作

新剑郎先生热情迎上前来和我们打招呼,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随和、儒雅、健谈。日前,香港著名粤剧演员、编剧、导演、八和会馆理事会副主席新剑郎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新剑郎原名巫雨田,六十年代入行粤剧表演,师承梨园老前辈吴公侠。1980年他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九十年代回港发展。除了演出外,新剑郎也积极参与大量的粤剧推广和幕后制作工作,并创作了多部优秀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