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善用网络“晴雨表” 引领民意健康发展

2017-04-17 22:49:00来源:央广网

  去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互联网对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引领和影响作用。同时,也要求我们各级领导特别是与民意民生息息相关的单位、部门更应当牢固树立互联网意识,善用网络“晴雨表”引领民意健康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的影响力是任何一家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但同样,我们也应当正视这个无法回避的现象:互联网的一些信息对于引导舆论、反映民意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于互联网的网民规模数量和传播速度所决定的。因此,一个正能量的、代表着事物健康发展向上的信息,对网民的影响乃至世界观的形成均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气不顺、官僚气息很浓重的事儿,上网比找领导更直接、更有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互联网的意识和依存度正在逐步加强。人们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一些沾染社会丑恶现象和徇私枉法的“糗事”通过网络出现,其传播的范围和影响的速度则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比如,4月初河南某地出现的“10岁当公安”这起典型的链条式腐败事件,在亿万网民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河南省公安厅在其信息网的通报中称:作为某县公安局的负责人为女儿篡改档案年龄,最终实现其“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的目的确实是令人发指、无比痛心。尽管这是起“个案”,但却严重败坏了政法队伍在网民中长期以来的良好形象。表面看,这只不过是系统性的造假腐败行为,实质上则反映出当地政法监督体系的软弱涣散和地方权力恣意妄为的恶劣生态。如果我们的网络舆论不注重第一时间的及时引导,一旦让网友们的思维出现“跳跃式”、“极端式”发展,将对我们整个执法队伍形象的塑造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的网络舆论不仅要将及时将这种腐败的根子“挖”出来,还要对这种“多部门、多系统”的链条式腐败现象严肃追责,绝不姑息,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政法系统监督体系建设的严肃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引领民意对我们的反腐倡廉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互联网的发展,足以证明网络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不仅说明网络舆论把握的难度,更折射出对一些社会矛盾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中的极端重要性。民意一旦上了网,仅靠“封、堵、删”不但形成不了舆论的引领,还很容易让网民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也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关注互联网网络发生的一些变化,见微知著,发现问题,力争在第一时间化解、迅速澄清、掌握主动、引领舆情,才能保证民意顺心、顺气,达到顺理、顺意的效果。

  我们的社会改革与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瓶颈期”。这其中出现些曲曲折折、是是非非的现象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要对这些现象秉持正确的态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事实证明,对于网民及民意,决不能一味地靠“打、压”等粗暴手段予以制衡,更需要用“细雨润无声”的细致工作及时浇灭隐患的“苗头”。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要学会互联网思维,学会掌握引领民意、引导网民养成理性思维的方法。现阶段,任何对网民及民意的忽略、歧视等草率行为都将促使新的矛盾产生,甚至还会激化出更为棘手的新的舆论生态“灾难”。所以,只有牢固树立善用网络“晴雨表”的长期意识,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才能够构建起良好的网络生态,引领民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假如我们过不了这一“关”,势必将面临功败垂成的境地,不仅饱受网络舆论的质疑和煎熬,还将对我们的事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难以把控的影响。(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 晴雨表;民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