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习近平首次全面阐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2018-03-28 11:41:00来源:央广网

  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定重申人民立场,深情礼赞中国人民,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与清晰阐发。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亦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提供着并必将继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笔者认为,习主席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阐述,在时空双重层面具有极其重大深远的政治意义。

  时间层面上,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乃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地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国家的历史叙事,直接关系到其共同体建构和国家认同塑造。“大要有大的样子”,古也要有古的底蕴。习主席曾经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与历史警示,亦足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为此,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理应多一份礼敬,多一份修缮。孔子继往开来居功至伟,然而中华民族精神赖以形塑的时间轴线远不止孔子迄今的两千五百多年,而是要从“小康生活的理念”“天下为公的情怀”和诸子百家的竞艳更其上溯,去接续儒家道统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去接续先民传说中的“炎黄蚩尤”,甚至去接续上古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环顾世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论国史短长,尚且莫不有其“祖述希腊,宪章罗马”的自觉努力,进而整理自中古以降直至近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世俗革命迭次累积与转化重生的“国故”,发明或赓续其文明“道统”,夯实其内外“软实力”的根基;“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中华民族,更应当在民族精神的阐发中做出“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努力,实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事功。

  空间层面上,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乃是“全国各族人民”“多元一体、交织交融”共同塑造与书写的。高洪雷先生在《另一半中国史》中指出:“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笔带过。”整整三十年前的1988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讲座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并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国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可以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习主席重要讲话所列举的“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以及“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凡此种种,莫不有力说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特别是在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伟大团结精神”中,习主席“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经在“中华民族”“人类命运”及“人与自然”三种意义上使用“共同体”一词。就当代中国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无疑乃是重中之重。而借助“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的“这样一种历史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论说的重要指向,亦足以保障我们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风雨无阻,高歌前行!(作者:孔新峰 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辑: 吴海波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习近平首次全面阐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